天府网建
加入收藏
会员帮助
流言反馈
天府网建欢迎您
文 章 专 题
文 章 推 荐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文章中心>>>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父亲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作者:wangbin 加入时间:2010-11-5 13:20:27 点击数: 对此评论

父亲,您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今天是父亲的95周年诞辰。自父亲去世后,许许多多的人在关心着惦念着他。在宫先仪院士的提议和组织下,分别在富阳和扬州召开了两次老同志追思会。会上老同志们回忆了与父亲共事的点点滴滴体会,真实感人。由才女记者杨巧君执笔,高祥、张润中、杨少怀、张明修等老前辈用心修改,《一生献给“千里眼”、“顺风耳”》经历了五稿,在所庆之际,刊登在所刊上。这篇文章总结了父亲一生对事业的追求、为国防建设的奉献,值得我们后人学用终生。这也是为父亲95岁生日献上的最好的礼物。衷心感谢大家!

                                       ——女儿晓弘

 

           一生献给“千里眼”、“顺风耳”

——记人民海军雷达声纳事业创建者、中国水声事业奠基人之一王朋同志

人终将会在花圈与哭声的包围中融进青山、融进黄土,死亡是人的宿命,但是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王朋同志出身四川农家,早年投身革命。1938年,年仅22岁,就毅然离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参加革命。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是军委总部一位优秀的通讯战士,为保障完成部队领导机关的通讯任务,作出了重要贡献。建国后,他先后在军委和海军机关继续从事通讯业务工作,曾在抗美援朝期间负责筹建与中国人民志愿军通信的集中台,是建立与朝鲜战场志愿军司令部的通信联系第一人,负责组建了海军初创时期的雷达、声纳业务。后来,他又在几个研究所任领导,仍然致力于他钟情的国防科技事业。王朋的一生,是矢志革命的一生、艰苦战斗的一生、无私奉献的一生。

2009年2月5日,我国海军雷达、声纳事业创建者,我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作出历史性贡献的老战士——原海军第三研究所专职副所长、七○六所(七一五所前身)副所长,七二三所原所长王朋同志与世长辞。遵照王朋同志生前遗愿:“我为革命战争和海军建设工作过44年,其中为海军现代化建设有30年,时间最长,但海军装备现代化尚未完成就离休了。我决定把我的骨灰和翠琳的骨灰合在一块,撒到长江流入大海,以表示我们永远保卫祖国的海疆,反对敌人对我国的侵略。”王朋的子女将父母的骨灰合在一起洒向长江。寒风萧萧,江水呜咽。如同一朵浪花,他随着长江的波涛顺流而下,最终汇入浩瀚的大海,完成了一生献给海防的夙愿。

筚路蓝缕创新业 矢志不渝为海军

海军初创时期,武器装备十分匮乏,仅有的少数雷达还是国民党留下的美式装备。1952年,王朋奉调海军司令部通信处负责组建雷达声纳科。新的使命,新的环境。在技术装备一穷二白、业务人员十分缺少的情况下,王朋迎难而上,创建了我国海军第一个雷达声纳专业的综合管理部门。

1953年,毛主席视察海军并题词:“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雷达与声纳号称海军的“千里眼”、“顺风耳”。而根据“六四”协定引进配装五型舰艇的苏制雷达声纳,综合性能差,无法满足我海军舰艇的航行和作战要求。进口设备只能满足应急任务,我国海军装备的现代化终归要靠自己实现。王朋暗下决心,一定要为海军研制和生产自己的雷达、声纳。

1956年,根据毛主席的指示,“一定要有一个远大的规划”中,国防项目被列在突出位置。作为海军代表,王朋随海军副司令员罗舜初参加了规划委员会,并组织有关方面专家编制了列为重点项目的两舰两雷与海军电子水声设备的十二年发展规划。

两年后,王朋先后两次赴苏联考察,第一次随中国科学院水声考察组考察水声,了解了许多水声科研知识,签订了中苏两国科学院联合对中国南海进行水声考察的协议。第二次随海军副司令罗舜初参加了中国国防科研代表团海军分团,负责与苏联海军司令部雷达声纳部谈判水声装备问题,他还被授权邀请苏联专家帮助制定海军水声研究所的科研规划、编制声纳设备战术技术任务书、编写声纳教材等。

1958年10月15日,北京东郊,我国第一个水声装备研究所海军第三研究所成立,王朋任专职副所长。这是历史作出的选择,也是历史赋予的重任。这个以海司通信处为基础建立的研究所,开始只有20余人,王朋和大家带上床铺、办公桌椅和少量器材仪表、图书资料,从海司机关搬到了所属通信雷达修理厂的几间临时借用的房子里,开始前瞻性地描绘中国雷达声纳发展的宏伟蓝图。

1960年前后,苏联专家先后来所工作。这一年,聂荣臻副总理和国防科委批准了中苏两国科学院在中国南海联合开展水声考察,并指示科学院和海军共同做好考察筹备工作。这是我国第一次大规模地开展深海水声物理考察。王朋作为联合考察队中方前期队长,组织领导了此项重大考察的实施,做了大量的内外协调和考察准备工作。后期积极反映苏方独占考察资料的行径,在我政府干预下,终于保住了考察成果(只复制了一份给苏方)。中苏关系恶化后,苏方撤走了在所的专家。从1960年冬天起,王朋领导科研人员实行厂所联合仿制,消化、吸收引进的技术,反演设计思想,并积极配合工厂处理工艺技术和材料代用等问题。历时五年,他组织领导完成了四项水声设备和一批雷达通讯设备的仿制,解决了部队装备的急需。

1961年7月30日,国防部将海司通信兵部的雷达、通信研究室与海军第三研究所合并,组建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第六研究所,王朋任专职副所长。在此期间,他先后组织领导了五种型号声纳设备的自行研制,并主管完成了核潜艇工程七大重点攻关项目之一的某型综合声纳研制任务,终于实现了他矢志研制国产设备的夙愿。1978年,五种型号声纳设备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

实事求是诚可贵 人才培养结硕果

王朋是我国水声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为组建和培养我国水声科技队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与智慧。早在1958年8月,海军党委和科学院党组就加速水声科研队伍建设,调集科技干部的问题,联合向中央和聂荣臻副总理写了专题报告,很快得到毛主席、刘少奇副主席批示同意。10月,在王朋的具体协调下,海军从有关大学选调了40多名三、四年级学生,又分送清华、北大、南大、南工等院校进行一年指定专业的学习,再分配至所里工作。他经常奔走各地,不遗余力地从全国各大重点院校和海军有关中专学校大量招收专业人才,可谓是求贤若渴。1962年,王朋专程赶赴哈军工参加毕业生论文答辩会,坐在台下聚精会神地倾听每一位毕业生的答辩,期望从中发现和选拔可造之材,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让在场的老师和学生为之钦佩和敬重。这一年,哈军工水声专业共毕业21人,有18人被选调到海军第三研究所。

建所初期,科研生产条件匮乏,又逢三年自然灾害。面临创业的艰难,身负海军装备现代化的重任,王朋没有退缩,他与科研人员一起住工棚、吃咸菜,一起在由澡堂和厕所改成的水池里进行测量、试验,带领一群年轻人默默搞科研。通过仿制和自行研制以及相应的研究工作,不仅生产出仿制产品和第一代国产声纳设备,还培养造就了一大批素质较高的水声科研队伍和试制力量。

王朋心里装着科研人员,从来不摆领导架子;他坚持实事求是,宽容科研失败;他总是在危难挺身而出,保护知识分子。1965年,在某重点装备研制部分项目的研究实验中,几位刚参加工作不久的科研人员缺乏对复杂水声环境的了解,采用的技术适应性差,加之试验方法不够严谨,研制失败。政治挂帅的高压氛围下,上级工作组认为这是科研人员故意搞破坏,以至要抓反革命。作为主管科研工作的副所长,王朋顶住压力,坚决认为:“科研人员还是一心想早些研制出产品装备海军,本质上是好的,不存在什么恶意搞破坏问题。他们有责任,但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应着重从改进科研方法、改进科研作风、提高科技水平等方面总结经验教训。”文化大革命中,受极左思潮的影响,许多科技人员因家庭出身等问题面临被调离出所的处理,在王朋的坚持下,不少技术骨干被保留了下来,一些人后来成了专家。

王朋同志非常重视科技人员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上世纪60年代初,他指示业务部门,对来所的各类大中专学校毕业生,要根据工作需要和本人情况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并积极创造必要的培训、深造条件和到关键岗位锻炼。为此曾邀请哈军工副教授杨士莪、周福洪到所讲水声物理、水声换能器知识;华南工学院副院长冯秉铨讲授发射技术知识。年轻的毕业生们通过自身的努力,科研水平迅速提高,诸如宫先仪、霍国正、刘孟庵、袁文俊、任克明、张叔钧、俞宏沛等一大批科研人员成为我国水声装备研制的中坚力量,分别做出了突出贡献。

老骥伏枥仍奋蹄 电子对抗尽绵力

1978年,王朋调任七二三所所长。他一身正气、崇尚科学、珍重人才,深入科研生产一线,肃清了文革余毒影响,厘清了科研生产秩序,使七二三所科研生产、经营管理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为人尽其才,他调查每一个项目,摸清每一个项目组成员的作用,并将其放到合适的岗位上;为了使各项产品在工厂加工得到落实,他深入工厂班组监督检查,并每周五徒步几公里到厂与会,帮助解决工厂加工难以解决的问题;为了奖金的分配,他挨家挨户到科研人员家里听取意见……不和谐因素逐渐消除。期间,他还特别领导完成了海军一项侦查设备的研制任务。

一次,王朋跟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应该退休了”。工作人员甚是困惑,不理解如此忠诚于海军装备现代化事业的王所长怎么会有此想法,没想到王朋道出了肺腑之言,“我所长的位置不让出来,那些年轻干部怎么提拔,所的发展要后继有人啊”。

1982年,王朋从七二三所所长岗位上离休。十几年后,当他出现在七二三所建所三十周年庆祝典礼上时,台下掌声雷动,经久不息,七二三所人以这种方式表达了对这位老所长的敬重与怀念。

高风亮节显本色 克己奉公舍私情

解读王朋事业与生活的不等式,很多人莫不为他的高风亮节、克己奉公所震撼。

王朋于1951年在北京香山成家,妻子是当时北京西郊万寿路育英小学的教师。在四十多年的婚姻生活中,王朋和妻儿总是聚少离多,甚至四个孩子出生时,王朋都没有陪伴在妻子身边。刚结婚时,妻子住校,王朋自己住在香山,没有公共汽车交通不方便,军人探家属又实行星期六制,他们只能每逢周六在学校团聚一次。1960年夏天,王朋所在的研究所由北京搬到湖北宜昌市,从此,他只有趁每年来北京开会的机会顺便回家探亲一趟,照看老人、抚养子女的重任全抛给了妻子。1966年,全家人迁往武汉,一家人才有了短暂的团聚。1970年,三线建设如火如荼,为响应国家号召,研究所又要搬到湖北宜昌县三线新址。医生对患有心脏病的王朋说:“宜昌三线条件艰苦,你进去就有可能出不来了”。可是,他毅然抛下妻儿去了三线,在宜昌一扎就是近十年。

这辈子他有着还不完的感情债,欠妻儿的太多;这辈子他克己奉公,将大写的奉献镌刻在七一五所、七二三所发展的历程中。上世纪70年代,所领导外出办事已经配备专车,但是王朋从来不肯坐专车,而是尽可能乘公交车出门办事。有一次外出,司机实在拗不过他,只好让他坐公交车走了,但这次司机索性开车跟在公交车后面,以为他回来肯定会坐专车,但是王朋还是坐公交车回来了。从此以后,王朋的属下都不敢再为他派专车了。上世纪80年代,为了改善全所职工的生活,担任七二三所所长的王朋给全所职工发放福利金,但惟独他自己没有领。

王朋处处严格要求自己绝不乱花国家一分钱,对公益事业却非常慷慨。在历次为灾区和贫困地区的捐赠活动中,捐款数额都是全单位最高的。他一生表现出来的高贵品质,过硬的思想作风,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丹心不辞桑榆晚  甘为桃李化春泥

离休后,王朋仍然心系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并乐此不疲,终身以赴。他始终关注我国雷达声纳技术进展情况,多次寄送相关资料给科研人员,千叮万嘱他们一定要为海军装备现代化事业而不懈努力。王朋还非常关心当年辛勤组建的研究所的发展,1999年来七一五所时特别向有关负责同志提出了加强重点实验室、水下声纳系统和换能器材料研究以及发展民品的宝贵意见。当时,七一五所海洋声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刚成立运行不久,老领导的关心无不令人感动。

为庆祝海军成立60周年,九十四岁高龄的王朋应海司四部的委托撰写海军初创时期组建雷达声纳科的简要情况。此时,王朋已患癌症,又有严重心脏病,写字时手抖得厉害,但他仍然每天伏案十几个小时,查阅大量的资料,绞尽脑汁回忆、撰写。哪怕是半夜,他仍然爬起来将闪过脑海的片段记下来,苦思冥想愣是把当年苏联专家的名字都一一回忆了起来。1万多字的手稿,他连续奋战了100多个日日夜夜,就等着女儿春节回家时最后商量定稿了。但遗憾的是,他没能等到最终定稿的那一天。海军成立60周年前夕,重病中的王朋让家人记下他蕴酿已久的“贺词”,并亲笔修改。在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后,他长嘘了一口气,似乎又完成了一件神圣使命而释然。不日,王朋逝世,这篇“贺词”成为王朋对海军事业的最后嘱托。

在王朋同志隆重的告别仪式上,湖北省党政机关、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七院所属科研院所、海军等40余单位发唁电、送花圈,七一五所、七二三所、七二二所部分党政领导及几百位生前好友参与了悼念活动,缅怀这位德高望重的海军机关的老前辈、国防科研战线的老科技工作者。

一代革命家风范长存,一世孺子牛精神永在。王朋为战时无线电军事通信作出重大贡献,又筚路蓝缕组建我国海军雷达声纳科,并为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倾尽所有,不计功名,默默奉献,至死不渝,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他的高尚情操始终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雷达、声纳人,他的革命精神将永远伴随中国海军走向深蓝的征程。

最新有关此文章的评论:      我也要对此评论!
  关于我们 - 版权声明 - 帮助中心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Design by Zherose Design Studio
» 天府网建1.0612  © CopyRight 2000-2007, 028m.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川ICP备00000000号